認識釋迦牟尼佛

認識釋迦牟尼佛

釋迦牟尼佛聖號由來

釋迦牟尼佛,是印度迦毗羅衛國的釋迦族人(即現在的尼泊爾),釋迦牟尼不是本名,是後人的尊稱,意義是「釋迦族聖者」。「釋迦」是祂所屬部落的名字,有「能、勇」之意;「 牟尼」是當時對出家修行成就者的稱謂,是聖者之德。我們也敬稱為釋尊、世尊,意指世間最尊貴的聖者。

釋尊在前世,有天在雪山禪定,祂用很虔誠、很恭敬的心祈求諸佛加持,燃燈古佛看到了,就幫祂加持,為祂授記,並對祂說,「你來世將會在娑婆世界成佛,名號叫做釋迦牟尼佛」。

釋尊是淨飯王的兒子,姓喬答摩,名悉達多,有富有與順利之意。淨飯王發願「一切達成,國力富強」,因此給祂取了這個名字。

釋迦牟尼佛的誕生

釋尊出生於西元前六世紀中期,那個時期,根據古印度風俗,女人一定要回娘家生產。

釋尊的母親,摩耶夫人,在回娘家的路途中,經過裡面有美麗而鮮豔大樹的藍毗尼花園,釋尊就在此處誕生。(藍毗尼花園的遺址,現在由尼泊爾政府規劃為古跡保護佛教聖地。)

相傳釋尊誕生時,一手指天,一手指地的說:「天上天下,唯我獨尊。」同時還有九龍吐水,像細雨一樣的落下。地上又自然湧出了二個水池:一個熱水,一個冷水,供釋尊沐浴洗澡。

至今佛教寺廟,為了紀念釋尊的誕辰,每年農曆四月初八,都舉行一次規模盛大的浴佛節,由此而來。

釋尊誕生七天,祂的母親摩耶夫人就過世了。

摩耶夫人生天之後,釋尊就由姨母摩訶波闍波提(漢譯大愛道)撫養長大。後來她也跟釋尊出家成道,是佛教四眾弟子之中的第一個比丘尼,人們為了紀念她,將比丘尼住的地方稱為愛道堂。

釋迦牟尼佛的求道

十九歲時,釋尊到宮外的花園去遊玩。在花園門外,釋尊看到了髮白面皺,骨瘦如柴,彎腰駝背的老人,手裏拿著一根拐杖,步履極為艱難;又看到了睡在路旁,翻來覆去呻吟叫苦的病人;最後看到了一群人抬著一具死屍,膿血流溢,惡臭難聞,隨行的親屬痛哭流涕。

釋尊心裡悶悶不樂。

祂感覺到世界上的人都有老苦,都有病痛,人生在世,生必有死,最後一死,無論是什麼人,都是無法倖免。究竟有什麼辦法可以解決人生的生老病死苦呢?

巴利文的原文記載,為了尋找答案,二十九歲那年,釋尊不顧淨飯王的反對,帶著五名侍從,出宮到處去尋師訪道。

首先走到跋渠仙人苦行林中,見到許多人修苦行,有的披著草衣,有的身穿樹皮,有的躺在泥土裏,有的臥在荊棘上,釋尊覺得他們所修的苦行,不是根本解脫的辦法。

後來到泥連河西岸,優樓頻陀村外的苦行林中靜坐思維。就在這裏來勤修苦練,入定修行,每天除了只吃一粒麻與一粒麥來充饑。在這段時間裏,還有一些麻雀,在祂頭頂做窩,有許多蘆茅和樹藤纏繞了祂的雙腿。這就是佛經裏所載的「雀巢築頂,蘆茅穿膝」的歷史故事。

苦修還不能達到最究竟,所以祂離開苦行,走到尼連河去洗澡。同時接受了難陀和波羅二位看牛牧女供養的乳麋粥來滋潤身體。隨釋尊一起修行的五位侍從,此時看到釋尊放棄苦行,心生誹謗,說釋尊退失了修道的初心,便離開了。

釋尊獨自走到尼連河畔美麗的菩提樹下,在一塊大石頭上,結跏趺坐,發誓說:「不成佛道,不起此座。」

釋迦牟尼佛的證道

釋尊在菩提樹下禪定,終於把心中的根塵,妄想執著,滅得一乾二淨。心中的智慧光明,完全顯現。

有些書上說,釋尊在一夜之間證道,那是錯誤的。

也有人說,「釋尊夜睹明星而證道」,是看了天上的星星而成佛,其實不然。所謂「夜睹明星」,就和「明心見性」一樣,釋尊是在菩提樹下禪定,從正定到深定,然後到妙定,最後見證到自己的身心已經化成整個虛空,與宇宙合一,而沒有色身的存在。

釋尊當時就是在禪定中,發現整個身心都不見了,而體內的每一個細胞,構成所有器官、組織的細胞,都在閃閃發光,就像天上的星星一樣,此時釋尊才知道,原來眾生皆有如來德性,不能成佛的原因,就是每個眾生太執著,我執太重,法執太深。而要解脫生老病死苦的唯一方式,就是靈性獲得解脫,一世成佛。

釋尊就在三十五歲這年證到不生不滅,無掛無礙的涅槃境界,也就是跳出生死痛苦的此岸,到達涅槃解脫的彼岸。得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佛的果位。

釋迦牟尼佛的願力

釋尊為解脫地球眾生的苦難,而降生到娑婆世界,透過離家修行,找到生老病死解脫的方法,證道成佛,為的就是要拯救全人類的靈性。

釋尊證道時曾說,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性,只因執著妄想不能証得。只要和祂一樣開悟修行,人人都可以成佛,因為每個人都有佛性。

禪宗第八十五代宗師悟覺妙天禪師指出,其實在釋尊住世時,就已經為人類建立了地球佛國,「地球佛國,人人作佛」是釋尊的願力;地球佛國就是釋尊為地球人類造化的淨土,只要是真心修行釋尊真傳「佛心印心」正法的禪行者,當色身涅槃後,就能進入釋尊應化的淨土「地球佛國」。

釋迦牟尼佛所傳的佛法

許多人以為學習佛法,必須要研讀佛經、從中鑽研佛理、而沒有透過禪定真修實證。

然而2500多年前,釋迦牟尼佛修行的過程,並沒有讀經典,祂是經六年苦行,而後在菩提樹下禪定,從禪定中夜睹明星證道,完成了身的解脫、心的解脫、靈的解脫而成佛。

佛法是釋迦牟尼佛親自傳法時說的話,然而釋尊弘法四十五年,在最後涅槃的時候說「沒有說過一個字」,這個意思是,釋尊的法是「法中有法」,並不在於「話」的表面。如果聞法不能悟心,就是流於「相法」,如此便不能與釋尊相應。

金剛經偈語:「若以色見我,以音聲求我,是人行邪道,不能見如來」,一般人總是停留在誦經的階段,照著經書一句一句的唸,來解釋,例如誦經跟持咒,往往緣木求魚。而悟覺妙天禪師是依照釋尊的精神,將釋尊所傳的修行方法付諸於實踐,悟覺妙天禪師一再強調,修行要行經,要實踐,依循釋尊的修行方式來實踐。

悟覺妙天禪師曾於禪定中見證,所謂「夜睹明星」,並非以肉眼見天上的星星,而是禪定中見證全身細胞昇華發光如滿天星斗。悟覺妙天禪師因為親身實證了釋尊修行證道,讓身體解脫、心理意識解脫、靈性解脫成佛的歷程,以自身真修的經驗,還原釋迦牟尼佛2500年前的修行方法,傳授印心禪法、印心佛法,包括十大戒律、十大法印、離四相、六度波羅蜜、十脈輪清淨法門、十地菩薩解脫法門、傳佛心印的真禪妙法,希望幫助有緣人打破執著經典的修行觀念、破除意識修行方式,直接以靈性修行、明心見性、見佛成佛。

修行與神通

有一天,釋迦牟尼佛在一座森林中散步,看到一位比丘在大樹下,正襟危坐的禪定,一心一意想學神通。釋尊看了微微一笑,走向前問道:「你這樣用功修行,有什麼心得呢?」

比丘睜眼一看,見是釋尊,連忙站起來頂禮,接著說:「我修行的目的,是想得神通,對持戒布施的法門,我不想學,而且沒有興趣!」

「那是很危險的,持戒布施才是學道的根本。神通變化那是枝末的問題,依持戒布施的功德,就會得到神通了。無根怎麼會有枝末,你真是顛倒根本了!」

「為什麼呢?請佛陀指示我。」

佛陀這時就坐在地下開示:「我講個故事給你聽,你就會知道佛法的根本在哪裡了。」

佛陀接著講了一個故事:

從前有一個富翁,生性愛種花草果木。因此在他的園中,種了幾百株果樹。富翁每天勤勞的澆水、拔草,愛惜如珍寶。眼看那些樹木,一天天長大茁壯,心中有說不出的歡喜。

播種的春天過去,收穫的秋天來了。

富翁每天笑盈盈地走到每棵樹下查看,忽然,他發現一棵高大茂盛的樹上,所生的果子與眾不同,真是又大又美又甜,富翁把它視如珠寶,對家人下令道:「這棵樹的果子,不許任何人摘採,摘採者,令打一百個響板。」

當然,此令一下,有誰敢採呢?但是富翁又不放心,想道:「我有這麼好的果實,放而不用,多麼可惜,不如獻給國王吧!」

主意打定,富翁非常歡喜,馬上去稟報國王,於是國王派遣侍者,到他家去拿取果實。

但是,樹枝高大,富翁的僕奴爬到樹上,一個不小心跌倒了,弄得頭破血流,富翁見了非常生氣,咒罵道:「沒用的傢伙,只會吃飯不會做事,採了半天,採不了幾個,又把手腳跌傷,真是沒有用!」

富翁望望高大的樹,納悶了一會,忽而心想一策,滿以為想出好的辦法了,就大聲道:「來人啊!把斧頭拿來!」

家人應聲,馬上拿來一把利斧,富翁自以為聰明,一下子就把樹砍倒了,他歡喜道:「這樣採,不是很方便嗎?我只要這些好吃的果子就好了。」

接著他就彎下腰要去撿樹上的果子,可是樹上的果子因為樹倒下來時都跌爛了,富翁很失望,又叫人把砍倒的樹,再種植起來,然而,無論怎樣,已斷了的莖和根,怎樣也無法再接回去了,這棵樹就從此枯死,不再生長果子了。

比丘聽了若有所悟,從此不敢再妄想求的神通的果子,而忽略能生長果子的持戒等根本修行了。

禪宗第八十五代宗師悟覺妙天禪師開示:

佛所說的神通,包括天眼通、天耳通、他心通、宿命通、神足通、性通(漏盡通)等。如何才能通達這些神通?

六根清淨自然就有神通顯現,因為六根清淨都變成智慧,知識都變成智慧,智慧就是神通,自性本來就有智慧,本來就有超能力,禪定時不管看到什麼,或感受到什麼,都不要特別在意,也不要刻意強求;要不取不捨,繼續深定下去。

為何尊貴的釋迦牟尼佛會遇毀謗惡事呢?

經典上曾記載,釋迦牟尼佛遭外道奢彌跋毀謗。

當時佛弟子們不解,為何尊貴的釋尊會遭遇毀謗的惡事呢?釋尊開示佛弟子們:

在過去久遠劫前,善說城中有一位婆羅門,名叫延如達,他廣學多聞,精通天文地理、占相藝術之學等,連對外道的教誡、世俗典藉也有深入的研究,並且具足三十種莊嚴的相好。

在他的座下,有五百位童子,常受他的教化。

在同時,有另一位叫做梵天的婆羅門,他非常富有,妻子淨音貌美如仙,溫良賢淑,常以飲食衣服、醫藥等物品供養博學多聞的延如達。

有一天,名叫愛學的辟支佛到梵天家乞食,威儀具足。淨音對於這位婆羅門,非常恭敬景仰,附上最好的食物供養辟支佛。

辟支佛吃飽後,即展現神通,飛回自己的住所。

當時城內有許多人見到這個景象,非常讚歎,覺得有這樣一位聖者在國內實在是天大福報,所以也歡喜心的供養辟支佛,淨音更是天天以各種美好的物品供養他。

延如達聽說這件事,覺得淨音厚彼薄此,自己被冷落了而心生嫉妒,不僅到處毀謗淨音與辟支佛有曖昧,還告訴五百童子:「辟支佛犯戒,無精進修行。」

五百童子聽完跟著到處散播這消息,全國人民都開始懷疑,這個謠言維持了七年才停止。

後來,辟支佛現十八種神變,入於涅槃,眾人才知道原來延如達所說的都是假的,辟支佛確實是持戒清淨。

釋尊說完了這段因緣,告訴佛弟子:

當時的延如達是我的前身,梵天是優填王,淨音是今生毀謗我的奢彌跋,五百童子是現在五百羅漢弟子。因為在前世我失去供養,心生嫉妒,和你們一起毀謗聖者;死後,我們一起落入地獄受無量苦報。今生我雖已成佛果,但業報未盡,仍須受此果報。

因果是歷然不虛的,因此你們要學習,守護自己的身口意三業,不要造惡。

大家看看現在的我,煩惱已斷盡,善法一切圓滿,救濟所有眾生,就是從觀照自己的言行開始,你們要好好地學習,修善斷惡,就能圓滿佛果。

大眾聽完佛所開示,皆心生警惕,現場五百羅漢、諸天龍鬼神皆信受佛的教誨,歡喜奉行。

禪宗第八十五代宗師悟覺妙天禪師開示:

如何滅苦因?就是不要再造惡業,尤其要保持清淨,要「身口意」清淨行,不但不要造身業、口業,甚至從意念開始,就要心存善念,心存慈悲,所有的一言一行都是善業,或是更進一步的去為眾生創造更多福報。

世間萬物皆在呼吸間不斷的變化

釋迦牟尼佛在舍衛國祇園精舍說法時,有位少年比丘進城托缽,途中遇到一位容貌端正的女子,比丘因為年輕,對這位女子產生了欲念,沉迷其中而無法自拔,茶不思、飯不想,最後臥病在床,憔悴萬分。

眾人紛紛好言相勸,但他就是聽不進去,於是大家強行將他帶去見釋尊,向釋尊說明整件事情的情況。

釋尊對少年比丘說:「不用憂愁,我會達成你的心願。」比丘聽了歡喜無比,病馬上就好了。

釋尊帶領少年比丘進城,來到女子家中,發現她已經往生。

家屬悲傷哭泣,因捨不得將她埋葬,所以遺體就這樣放在家中三天,不但發臭腫脹,還流出穢水。

釋尊對少年比丘說:「你貪戀的美麗女子,現在已變成這個樣子了。其實世間所有萬物皆為無常,在你的呼吸間已不斷的變化。愚癡之人看不見醜惡內在,不但迷戀外表而造惡業,還當成是一件快樂的事。」

於是釋尊說了一段偈語:「見色心迷惑,不惟觀無常,愚以為美善,安知其非真。以淫樂自裹,譬如蠶作繭,智者能斷棄,不眄除眾苦。心念放逸者,見淫以為淨,恩愛意盛增,從是造牢獄。覺意滅淫者,常念欲不淨,從是出邪獄,能斷老死患。」

少年比丘看著原本心愛且美麗的女子,現今臉孔腫脹變形、身體發臭,令人難以靠近;又聽聞釋尊苦心教誨的偈語,當下體悟到沉迷於愛欲是錯誤的,於是向釋尊頂禮懺悔。

他回到精舍後認真修行,精進不懈,最後證得阿羅漢果。

禪宗第八十五代宗師悟覺妙天禪師開示:

「身體」是物質體,所以有使用年限,有生就有死,是一種「無常」的變化;「心」也是無常的,例如這一秒才因為某件事很開心,下一秒卻因為聽到某件不如意的事而悲傷,不斷跟著外在的訊息,即七情(喜、怒、哀、樂、悲、恐、驚)、六慾(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所產生的六種慾望)、八風(利、衰、毀、譽、稱、譏、苦、樂)而變化。

每一位修行人,都要了解人除了「人心」以外,還有「自心」。人心就是色身的心,一個人從小到大,為了滿足色身的需求,一直不停向外求,因而造了很多業,由此可知,人心會隨著年齡的成長而有所變化。

另外,我們還有一顆本來清淨的自心,從自心所表現出來的就是自性。身為修行人,一定要懂得這些區別,才不會在修行上發生失誤。

行善供養之餘仍要精進修行

釋迦牟尼佛弘法時期,羅閱祇國裡有一位婆羅門非常貧窮,即使辛勤工作,還是生活困苦,總是缺乏食物溫飽、缺乏衣服禦寒。

對人生失望的他走在街頭,逢人必問:「到底要怎麼做才能讓此生有福可享,不要再困苦無助呢?」

一位路人告訴他:「當今釋迦牟尼佛住世,以圓滿無礙的福德護佑一切眾生。佛陀的諸弟子中:摩訶迦葉、目犍連、舍利弗及阿那律四位尊者都非常精進,他們經常憐憫貧苦眾生,教導眾生修善積德,遠離困苦。如果你能以虔敬的心,供養尊者,就能得到大福報!」

婆羅門聽了滿心歡喜,立即在城裡乞討一些財物後,發心供養諸位尊者一日飲食。尊者們在接受供養後,勸婆羅門的妻子差摩,發心受持八關齋戒,差摩立即持守淨戒一天一夜。

就在此時,瓶沙王出宮遊玩,回程時遇見一個罪犯被綁在路邊,又餓又渴,他一看到國王就乞食。國王同情這個人,於是答應派侍者送食。可是回宮後竟忘記這件事,直到半夜才忽然想起。

瓶沙王趕緊派人送食,但沒有人敢去,因為半夜裡路上常出現羅剎餓鬼,出門等於送死,所以侍者們寧願待在宮裡也不願出去。

慈悲的瓶沙王非常煩惱這個犯人這般餐風露宿,於是下詔:「若有人願意為這位犯人送食,可得千兩黃金。」但還是沒人願意去。

差摩聽說了這個消息,心想:「人家說受持八關齋戒的人,不會被邪魔、惡鬼、猛獸傷害,大小災害皆可遠離。現在家裡這麼貧窮,如果得到這筆賞金,就可以解決生活問題了。」

於是差摩前往皇宮晉見瓶沙王,表示願意送食。瓶沙王告訴差摩:「只要妳能夠完成任務,我一定賞妳千兩黃金。」得到國王承諾的差摩就帶著食物出發了!

出城不遠,差摩遇到一位羅剎女。羅剎女剛生完五百個孩子,非常飢渴,一看見差摩就如猛獸般想把她吃掉;但差摩因持守八關齋戒的功德,使羅剎女無法接近,且心生畏懼,看到差摩手中的食物,於是向她乞討,慈悲的差摩立刻分一些食物給她。

羅剎女吃飽後十分歡喜,詢問差摩的名字。差摩回答後,羅剎女歡喜的說:「差摩是安穩的意思,因為妳的布施,又聽到妳的好名,讓我可以飽餐活命。我家有一甕黃金,想送給妳作為布施之恩,不知道妳現在要前往何處?」

差摩將送食的事告訴羅剎女,羅剎女說:「我妹妹住的地方,正好在妳必經之路上,如果妳遇到她,請代我問候,並告訴她我生了五百個孩子,一切平安。」

差摩遇到羅剎女的妹妹後,轉告羅剎女的話,妹妹歡喜之餘,也贈給差摩一甕黃金,同時又請差摩在路途中問候她弟弟。

差摩之後也完成了妹妹請托的事,她的弟弟不但給差摩一甕黃金,還為差摩帶路,完成送食的任務。

差摩帶著三甕黃金平安到回家,前往皇宮瓶沙王向領取賞金,生活跟著改善,眾人見到婆羅門從貧窮轉成富裕,都非常羨慕。

瓶沙王也聽說婆羅門一家人福德深厚,便召婆羅門進宮,賜他大臣之位。因為這樣的因緣變化,婆羅門一家從此對佛法信心大增,常常設大齋會,供養釋尊及僧侶;供養完畢,釋尊便為他們開示說法,因而開悟,證得須陀洹果。

一般人都知道,多行善布施,可以為來世造福,行善能得福,在行善供養之餘,也要像婆羅門一家人,對佛法要有信心,精進修行,進而開悟,才能真正消彌罪業,提昇靈性,得到大福報。

釋迦牟尼佛聖號由來

釋迦牟尼佛,是印度迦毗羅衛國的釋迦族人(即現在的尼泊爾),釋迦牟尼不是本名,是後人的尊稱,意義是「釋迦族聖者」。「釋迦」是祂所屬部落的名字,有「能、勇」之意;「 牟尼」是當時對出家修行成就者的稱謂,是聖者之德。我們也敬稱為釋尊、世尊,意指世間最尊貴的聖者。

釋尊在前世,有天在雪山禪定,祂用很虔誠、很恭敬的心祈求諸佛加持,燃燈古佛看到了,就幫祂加持,為祂授記,並對祂說,「你來世將會在娑婆世界成佛,名號叫做釋迦牟尼佛」。

釋尊是淨飯王的兒子,姓喬答摩,名悉達多,有富有與順利之意。淨飯王發願「一切達成,國力富強」,因此給祂取了這個名字。

釋迦牟尼佛的誕生

釋尊出生於西元前六世紀中期,那個時期,根據古印度風俗,女人一定要回娘家生產。

釋尊的母親,摩耶夫人,在回娘家的路途中,經過裡面有美麗而鮮豔大樹的藍毗尼花園,釋尊就在此處誕生。(藍毗尼花園的遺址,現在由尼泊爾政府規劃為古跡保護佛教聖地。)

相傳釋尊誕生時,一手指天,一手指地的說:「天上天下,唯我獨尊。」同時還有九龍吐水,像細雨一樣的落下。地上又自然湧出了二個水池:一個熱水,一個冷水,供釋尊沐浴洗澡。

至今佛教寺廟,為了紀念釋尊的誕辰,每年農曆四月初八,都舉行一次規模盛大的浴佛節,由此而來。

釋尊誕生七天,祂的母親摩耶夫人就過世了。

摩耶夫人生天之後,釋尊就由姨母摩訶波闍波提(漢譯大愛道)撫養長大。後來她也跟釋尊出家成道,是佛教四眾弟子之中的第一個比丘尼,人們為了紀念她,將比丘尼住的地方稱為愛道堂。

釋迦牟尼佛的求道

十九歲時,釋尊到宮外的花園去遊玩。在花園門外,釋尊看到了髮白面皺,骨瘦如柴,彎腰駝背的老人,手裏拿著一根拐杖,步履極為艱難;又看到了睡在路旁,翻來覆去呻吟叫苦的病人;最後看到了一群人抬著一具死屍,膿血流溢,惡臭難聞,隨行的親屬痛哭流涕。

釋尊心裡悶悶不樂。

祂感覺到世界上的人都有老苦,都有病痛,人生在世,生必有死,最後一死,無論是什麼人,都是無法倖免。究竟有什麼辦法可以解決人生的生老病死苦呢?

巴利文的原文記載,為了尋找答案,二十九歲那年,釋尊不顧淨飯王的反對,帶著五名侍從,出宮到處去尋師訪道。

首先走到跋渠仙人苦行林中,見到許多人修苦行,有的披著草衣,有的身穿樹皮,有的躺在泥土裏,有的臥在荊棘上,釋尊覺得他們所修的苦行,不是根本解脫的辦法。

後來到泥連河西岸,優樓頻陀村外的苦行林中靜坐思維。就在這裏來勤修苦練,入定修行,每天除了只吃一粒麻與一粒麥來充饑。在這段時間裏,還有一些麻雀,在祂頭頂做窩,有許多蘆茅和樹藤纏繞了祂的雙腿。這就是佛經裏所載的「雀巢築頂,蘆茅穿膝」的歷史故事。

苦修還不能達到最究竟,所以祂離開苦行,走到尼連河去洗澡。同時接受了難陀和波羅二位看牛牧女供養的乳麋粥來滋潤身體。隨釋尊一起修行的五位侍從,此時看到釋尊放棄苦行,心生誹謗,說釋尊退失了修道的初心,便離開了。

釋尊獨自走到尼連河畔美麗的菩提樹下,在一塊大石頭上,結跏趺坐,發誓說:「不成佛道,不起此座。」

釋迦牟尼佛的證道

釋尊在菩提樹下禪定,終於把心中的根塵,妄想執著,滅得一乾二淨。心中的智慧光明,完全顯現。

有些書上說,釋尊在一夜之間證道,那是錯誤的。

也有人說,「釋尊夜睹明星而證道」,是看了天上的星星而成佛,其實不然。所謂「夜睹明星」,就和「明心見性」一樣,釋尊是在菩提樹下禪定,從正定到深定,然後到妙定,最後見證到自己的身心已經化成整個虛空,與宇宙合一,而沒有色身的存在。

釋尊當時就是在禪定中,發現整個身心都不見了,而體內的每一個細胞,構成所有器官、組織的細胞,都在閃閃發光,就像天上的星星一樣,此時釋尊才知道,原來眾生皆有如來德性,不能成佛的原因,就是每個眾生太執著,我執太重,法執太深。而要解脫生老病死苦的唯一方式,就是靈性獲得解脫,一世成佛。

釋尊就在三十五歲這年證到不生不滅,無掛無礙的涅槃境界,也就是跳出生死痛苦的此岸,到達涅槃解脫的彼岸。得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佛的果位。

釋迦牟尼佛的願力

釋尊為解脫地球眾生的苦難,而降生到娑婆世界,透過離家修行,找到生老病死解脫的方法,證道成佛,為的就是要拯救全人類的靈性。

釋尊證道時曾說,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性,只因執著妄想不能証得。只要和祂一樣開悟修行,人人都可以成佛,因為每個人都有佛性。

禪宗第八十五代宗師悟覺妙天禪師指出,其實在釋尊住世時,就已經為人類建立了地球佛國,「地球佛國,人人作佛」是釋尊的願力;地球佛國就是釋尊為地球人類造化的淨土,只要是真心修行釋尊真傳「佛心印心」正法的禪行者,當色身涅槃後,就能進入釋尊應化的淨土「地球佛國」。

釋迦牟尼佛所傳的佛法

許多人以為學習佛法,必須要研讀佛經、從中鑽研佛理、而沒有透過禪定真修實證。

然而2500多年前,釋迦牟尼佛修行的過程,並沒有讀經典,祂是經六年苦行,而後在菩提樹下禪定,從禪定中夜睹明星證道,完成了身的解脫、心的解脫、靈的解脫而成佛。

佛法是釋迦牟尼佛親自傳法時說的話,然而釋尊弘法四十五年,在最後涅槃的時候說「沒有說過一個字」,這個意思是,釋尊的法是「法中有法」,並不在於「話」的表面。如果聞法不能悟心,就是流於「相法」,如此便不能與釋尊相應。

金剛經偈語:「若以色見我,以音聲求我,是人行邪道,不能見如來」,一般人總是停留在誦經的階段,照著經書一句一句的唸,來解釋,例如誦經跟持咒,往往緣木求魚。而悟覺妙天禪師是依照釋尊的精神,將釋尊所傳的修行方法付諸於實踐,悟覺妙天禪師一再強調,修行要行經,要實踐,依循釋尊的修行方式來實踐。

悟覺妙天禪師曾於禪定中見證,所謂「夜睹明星」,並非以肉眼見天上的星星,而是禪定中見證全身細胞昇華發光如滿天星斗。悟覺妙天禪師因為親身實證了釋尊修行證道,讓身體解脫、心理意識解脫、靈性解脫成佛的歷程,以自身真修的經驗,還原釋迦牟尼佛2500年前的修行方法,傳授印心禪法、印心佛法,包括十大戒律、十大法印、離四相、六度波羅蜜、十脈輪清淨法門、十地菩薩解脫法門、傳佛心印的真禪妙法,希望幫助有緣人打破執著經典的修行觀念、破除意識修行方式,直接以靈性修行、明心見性、見佛成佛。

修行與神通

有一天,釋迦牟尼佛在一座森林中散步,看到一位比丘在大樹下,正襟危坐的禪定,一心一意想學神通。釋尊看了微微一笑,走向前問道:「你這樣用功修行,有什麼心得呢?」

比丘睜眼一看,見是釋尊,連忙站起來頂禮,接著說:「我修行的目的,是想得神通,對持戒布施的法門,我不想學,而且沒有興趣!」

「那是很危險的,持戒布施才是學道的根本。神通變化那是枝末的問題,依持戒布施的功德,就會得到神通了。無根怎麼會有枝末,你真是顛倒根本了!」

「為什麼呢?請佛陀指示我。」

佛陀這時就坐在地下開示:「我講個故事給你聽,你就會知道佛法的根本在哪裡了。」

佛陀接著講了一個故事:

從前有一個富翁,生性愛種花草果木。因此在他的園中,種了幾百株果樹。富翁每天勤勞的澆水、拔草,愛惜如珍寶。眼看那些樹木,一天天長大茁壯,心中有說不出的歡喜。

播種的春天過去,收穫的秋天來了。

富翁每天笑盈盈地走到每棵樹下查看,忽然,他發現一棵高大茂盛的樹上,所生的果子與眾不同,真是又大又美又甜,富翁把它視如珠寶,對家人下令道:「這棵樹的果子,不許任何人摘採,摘採者,令打一百個響板。」

當然,此令一下,有誰敢採呢?但是富翁又不放心,想道:「我有這麼好的果實,放而不用,多麼可惜,不如獻給國王吧!」

主意打定,富翁非常歡喜,馬上去稟報國王,於是國王派遣侍者,到他家去拿取果實。

但是,樹枝高大,富翁的僕奴爬到樹上,一個不小心跌倒了,弄得頭破血流,富翁見了非常生氣,咒罵道:「沒用的傢伙,只會吃飯不會做事,採了半天,採不了幾個,又把手腳跌傷,真是沒有用!」

富翁望望高大的樹,納悶了一會,忽而心想一策,滿以為想出好的辦法了,就大聲道:「來人啊!把斧頭拿來!」

家人應聲,馬上拿來一把利斧,富翁自以為聰明,一下子就把樹砍倒了,他歡喜道:「這樣採,不是很方便嗎?我只要這些好吃的果子就好了。」

接著他就彎下腰要去撿樹上的果子,可是樹上的果子因為樹倒下來時都跌爛了,富翁很失望,又叫人把砍倒的樹,再種植起來,然而,無論怎樣,已斷了的莖和根,怎樣也無法再接回去了,這棵樹就從此枯死,不再生長果子了。

比丘聽了若有所悟,從此不敢再妄想求的神通的果子,而忽略能生長果子的持戒等根本修行了。

禪宗第八十五代宗師悟覺妙天禪師開示:

佛所說的神通,包括天眼通、天耳通、他心通、宿命通、神足通、性通(漏盡通)等。如何才能通達這些神通?

六根清淨自然就有神通顯現,因為六根清淨都變成智慧,知識都變成智慧,智慧就是神通,自性本來就有智慧,本來就有超能力,禪定時不管看到什麼,或感受到什麼,都不要特別在意,也不要刻意強求;要不取不捨,繼續深定下去。

為何尊貴的釋迦牟尼佛會遇毀謗惡事呢?

經典上曾記載,釋迦牟尼佛遭外道奢彌跋毀謗。

當時佛弟子們不解,為何尊貴的釋尊會遭遇毀謗的惡事呢?釋尊開示佛弟子們:

在過去久遠劫前,善說城中有一位婆羅門,名叫延如達,他廣學多聞,精通天文地理、占相藝術之學等,連對外道的教誡、世俗典藉也有深入的研究,並且具足三十種莊嚴的相好。

在他的座下,有五百位童子,常受他的教化。

在同時,有另一位叫做梵天的婆羅門,他非常富有,妻子淨音貌美如仙,溫良賢淑,常以飲食衣服、醫藥等物品供養博學多聞的延如達。

有一天,名叫愛學的辟支佛到梵天家乞食,威儀具足。淨音對於這位婆羅門,非常恭敬景仰,附上最好的食物供養辟支佛。

辟支佛吃飽後,即展現神通,飛回自己的住所。

當時城內有許多人見到這個景象,非常讚歎,覺得有這樣一位聖者在國內實在是天大福報,所以也歡喜心的供養辟支佛,淨音更是天天以各種美好的物品供養他。

延如達聽說這件事,覺得淨音厚彼薄此,自己被冷落了而心生嫉妒,不僅到處毀謗淨音與辟支佛有曖昧,還告訴五百童子:「辟支佛犯戒,無精進修行。」

五百童子聽完跟著到處散播這消息,全國人民都開始懷疑,這個謠言維持了七年才停止。

後來,辟支佛現十八種神變,入於涅槃,眾人才知道原來延如達所說的都是假的,辟支佛確實是持戒清淨。

釋尊說完了這段因緣,告訴佛弟子:

當時的延如達是我的前身,梵天是優填王,淨音是今生毀謗我的奢彌跋,五百童子是現在五百羅漢弟子。因為在前世我失去供養,心生嫉妒,和你們一起毀謗聖者;死後,我們一起落入地獄受無量苦報。今生我雖已成佛果,但業報未盡,仍須受此果報。

因果是歷然不虛的,因此你們要學習,守護自己的身口意三業,不要造惡。

大家看看現在的我,煩惱已斷盡,善法一切圓滿,救濟所有眾生,就是從觀照自己的言行開始,你們要好好地學習,修善斷惡,就能圓滿佛果。

大眾聽完佛所開示,皆心生警惕,現場五百羅漢、諸天龍鬼神皆信受佛的教誨,歡喜奉行。

禪宗第八十五代宗師悟覺妙天禪師開示:

如何滅苦因?就是不要再造惡業,尤其要保持清淨,要「身口意」清淨行,不但不要造身業、口業,甚至從意念開始,就要心存善念,心存慈悲,所有的一言一行都是善業,或是更進一步的去為眾生創造更多福報。

世間萬物皆在呼吸間不斷的變化

釋迦牟尼佛在舍衛國祇園精舍說法時,有位少年比丘進城托缽,途中遇到一位容貌端正的女子,比丘因為年輕,對這位女子產生了欲念,沉迷其中而無法自拔,茶不思、飯不想,最後臥病在床,憔悴萬分。

眾人紛紛好言相勸,但他就是聽不進去,於是大家強行將他帶去見釋尊,向釋尊說明整件事情的情況。

釋尊對少年比丘說:「不用憂愁,我會達成你的心願。」比丘聽了歡喜無比,病馬上就好了。

釋尊帶領少年比丘進城,來到女子家中,發現她已經往生。

家屬悲傷哭泣,因捨不得將她埋葬,所以遺體就這樣放在家中三天,不但發臭腫脹,還流出穢水。

釋尊對少年比丘說:「你貪戀的美麗女子,現在已變成這個樣子了。其實世間所有萬物皆為無常,在你的呼吸間已不斷的變化。愚癡之人看不見醜惡內在,不但迷戀外表而造惡業,還當成是一件快樂的事。」

於是釋尊說了一段偈語:「見色心迷惑,不惟觀無常,愚以為美善,安知其非真。以淫樂自裹,譬如蠶作繭,智者能斷棄,不眄除眾苦。心念放逸者,見淫以為淨,恩愛意盛增,從是造牢獄。覺意滅淫者,常念欲不淨,從是出邪獄,能斷老死患。」

少年比丘看著原本心愛且美麗的女子,現今臉孔腫脹變形、身體發臭,令人難以靠近;又聽聞釋尊苦心教誨的偈語,當下體悟到沉迷於愛欲是錯誤的,於是向釋尊頂禮懺悔。

他回到精舍後認真修行,精進不懈,最後證得阿羅漢果。

禪宗第八十五代宗師悟覺妙天禪師開示:

「身體」是物質體,所以有使用年限,有生就有死,是一種「無常」的變化;「心」也是無常的,例如這一秒才因為某件事很開心,下一秒卻因為聽到某件不如意的事而悲傷,不斷跟著外在的訊息,即七情(喜、怒、哀、樂、悲、恐、驚)、六慾(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所產生的六種慾望)、八風(利、衰、毀、譽、稱、譏、苦、樂)而變化。

每一位修行人,都要了解人除了「人心」以外,還有「自心」。人心就是色身的心,一個人從小到大,為了滿足色身的需求,一直不停向外求,因而造了很多業,由此可知,人心會隨著年齡的成長而有所變化。

另外,我們還有一顆本來清淨的自心,從自心所表現出來的就是自性。身為修行人,一定要懂得這些區別,才不會在修行上發生失誤。

行善供養之餘仍要精進修行

釋迦牟尼佛弘法時期,羅閱祇國裡有一位婆羅門非常貧窮,即使辛勤工作,還是生活困苦,總是缺乏食物溫飽、缺乏衣服禦寒。

對人生失望的他走在街頭,逢人必問:「到底要怎麼做才能讓此生有福可享,不要再困苦無助呢?」

一位路人告訴他:「當今釋迦牟尼佛住世,以圓滿無礙的福德護佑一切眾生。佛陀的諸弟子中:摩訶迦葉、目犍連、舍利弗及阿那律四位尊者都非常精進,他們經常憐憫貧苦眾生,教導眾生修善積德,遠離困苦。如果你能以虔敬的心,供養尊者,就能得到大福報!」

婆羅門聽了滿心歡喜,立即在城裡乞討一些財物後,發心供養諸位尊者一日飲食。尊者們在接受供養後,勸婆羅門的妻子差摩,發心受持八關齋戒,差摩立即持守淨戒一天一夜。

就在此時,瓶沙王出宮遊玩,回程時遇見一個罪犯被綁在路邊,又餓又渴,他一看到國王就乞食。國王同情這個人,於是答應派侍者送食。可是回宮後竟忘記這件事,直到半夜才忽然想起。

瓶沙王趕緊派人送食,但沒有人敢去,因為半夜裡路上常出現羅剎餓鬼,出門等於送死,所以侍者們寧願待在宮裡也不願出去。

慈悲的瓶沙王非常煩惱這個犯人這般餐風露宿,於是下詔:「若有人願意為這位犯人送食,可得千兩黃金。」但還是沒人願意去。

差摩聽說了這個消息,心想:「人家說受持八關齋戒的人,不會被邪魔、惡鬼、猛獸傷害,大小災害皆可遠離。現在家裡這麼貧窮,如果得到這筆賞金,就可以解決生活問題了。」

於是差摩前往皇宮晉見瓶沙王,表示願意送食。瓶沙王告訴差摩:「只要妳能夠完成任務,我一定賞妳千兩黃金。」得到國王承諾的差摩就帶著食物出發了!

出城不遠,差摩遇到一位羅剎女。羅剎女剛生完五百個孩子,非常飢渴,一看見差摩就如猛獸般想把她吃掉;但差摩因持守八關齋戒的功德,使羅剎女無法接近,且心生畏懼,看到差摩手中的食物,於是向她乞討,慈悲的差摩立刻分一些食物給她。

羅剎女吃飽後十分歡喜,詢問差摩的名字。差摩回答後,羅剎女歡喜的說:「差摩是安穩的意思,因為妳的布施,又聽到妳的好名,讓我可以飽餐活命。我家有一甕黃金,想送給妳作為布施之恩,不知道你現在要前往何處?」

差摩將送食的事告訴羅剎女,羅剎女說:「我妹妹住的地方,正好在妳必經之路上,如果妳遇到她,請代我問候,並告訴她我生了五百個孩子,一切平安。」

差摩遇到羅剎女的妹妹後,轉告羅剎女的話,妹妹歡喜之餘,也贈給差摩一甕黃金,同時又請差摩在路途中問候她弟弟。

差摩之後也完成了妹妹請托的事,她的弟弟不但給差摩一甕黃金,還為差摩帶路,完成送食的任務。

差摩帶著三甕黃金平安到回家,前往皇宮瓶沙王向領取賞金,生活跟著改善,眾人見到婆羅門從貧窮轉成富裕,都非常羨慕。

瓶沙王也聽說婆羅門一家人福德深厚,便召婆羅門進宮,賜他大臣之位。因為這樣的因緣變化,婆羅門一家從此對佛法信心大增,常常設大齋會,供養釋尊及僧侶;供養完畢,釋尊便為他們開示說法,因而開悟,證得須陀洹果。

一般人都知道,多行善布施,可以為來世造福,行善能得福,在行善供養之餘,也要像婆羅門一家人,對佛法要有信心,精進修行,進而開悟,才能真正消彌罪業,提昇靈性,得到大福報。

大眾多半聽聞過西方阿彌陀佛世界、東方藥師佛的琉璃光世界,但鮮少有人提到釋迦牟尼佛的淨土。
佛祖禪宗第八十五代宗師悟覺妙天禪師開示,世尊的淨土就在娑婆世界「地球」。禪師並揭示了「地球佛國 人人作佛」的大願力,弘揚「佛心傳心,佛心印心」的印心佛法,期望喚醒世人,能夠真正修行世尊正法,開悟見性,一世成佛,共轉地球為佛國淨土。

聯絡我們

想知道如何在禪定中得到般若智慧嗎?
想親身體驗世尊的「夜睹明星」嗎?
歡迎留下您的聯絡資料,
瞭解免費體驗活動資訊,
或直接報名釋迦牟尼佛救世基金會各禪修會館講座。






    釋迦牟尼佛救世基金會
    各地禪修會館查詢

    大眾多半聽聞過西方阿彌陀佛世界、東方藥師佛的琉璃光世界,但鮮少有人提到釋迦牟尼佛的淨土。
    佛祖禪宗第八十五代宗師 悟覺妙天禪師開示,世尊的淨土就在娑婆世界「地球」。禪師並揭示了「地球佛國 人人作佛」的大願力,弘揚「佛心傳心,佛心印心」的印心佛法,期望喚醒世人,能夠真正修行世尊正法,開悟見性,一世成佛,共轉地球為佛國淨土。

    聯絡我們

    想知道如何才能在禪定中得到般若智慧嗎?
    想親身體驗世尊的「夜睹明星」嗎?
    歡迎留下您的聯絡資料,瞭解免費體驗活動資訊,
    或直接報名釋迦牟尼佛救世基金會各禪修會館講座。






      釋迦牟尼佛救世基金會各地禪修會館查詢